1)第三百二十二章 正义(二)_重生之抗战悍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,前身是“东京招魂社”,最初的意图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(戊辰战争)中,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“招魂”,1869年6月由明治天皇时期政府设立。1879年6月,正式改称为“靖国神社”。“靖国”是“镇护国家”的意思。因此,靖国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,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,它在日本大大小小8万多个神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。众所周知,日本在西南战争以后的各处所谓的战场几乎均为对外侵略的战场,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质,所以,后世的日本首相对这里的参拜就更显得问题的突出。

  靖国神社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,正门前是高25米、长34米的大牌坊(日本人称“鸟居”),据说是用来招揽乌鸦用的。大门外两侧是建于1935年的两座10余米高的石灯笼状纪念塔,碑文上写道“追慕景仰为皇运的扩展而献身的尽忠靖国之士和遗烈”。塔身底座嵌有16块浮雕,描绘了甲午战争等历次日本对外战争的画面,并都配有文字说明。其中有明治27年(1894年)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,“联合舰队击破清国北洋水师”;明治33年(1900年)7月14日,“我军占领天津城”;昭和7年(1932年)2月22日,一二八淞沪战役期间上海附近空战,“我军击落敌机”等。这些浮雕在变相地炫耀日军当年帝国军人“武功伟业”。神社殿堂东侧有一栋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的建筑,名为“游就馆”,主要陈列从各国掠夺来的战利品,炫耀“皇军”的“赫赫战功”,还有战死者的遗物,其中有前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军礼服和“神3突击队”队员的遗书等。“游就馆”外的空地上摆放着火炮、鱼雷等,此外,还有悼念在战争中殉职的战马、军犬和军鸽的慰灵碑。

  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19日,神社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祭奠活动,照例都是要由日本的皇室成员以及内阁重要官员,陆海军的主要军官前来参加祭祀的。

  靖国神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,也是军事设施,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,并一直由陆军省和海军省负责管辖(其他神社均由内务省管辖),所需要的费用由陆海军的军费和宫内省拨款承担。宫内省是负责日本皇室和皇族事务的政府机构,由此可见,靖国神社与日本皇室的关系并不一般。而且,靖国神社的神官首脑称为“宫司”,这个职位在战前长期以来都是由日本的五摄家族(一条、二条、九条、近卫、鹰司)中的鹰司家出任。鹰司家在旧日本是长期侍奉天皇的公卿家族,与其

  请收藏:https://m.qu6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